關鍵詞:隱伏巖體 地球物理場特征 立體成礦模型 綜合找礦模型 找礦潛力
摘要:寨凹隱伏巖體是豫西南地區利用重磁資料解釋推斷的8個隱伏、半隱伏巖體之一,分布面積約310km^2。豫西南地區主要鉬(鎢)鉛鋅銀(金)礦床均分布于這8個隱伏、半隱伏巖體區及其邊部附近,二者具有非常明顯的時空關系。研究隱伏巖體分布形態、深度、產狀和深大斷裂構造分布,對指導深部找礦勘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寨凹隱伏巖體重、磁場變化特征和分布規律,并通過相關定量計算,確定了隱伏巖體的侵入模型。將全區隱伏巖體分為三個區,Ⅰ區隱伏巖體頂面深度0~0.8km,分布面積約71km^2;Ⅱ區隱伏巖體頂面深度0.8~2.0km,分布面積約153km2;Ⅲ區隱伏巖體頂面深度2~4km,分布面積約86km^2。根據隱伏巖體侵入模型和典型礦床物探異常特征,建立了立體成礦模型(從淺至深、從中低溫成礦元素到高溫成礦元素的過渡模型)和綜合地球物理找礦模型(包括隱伏巖體、隱伏巖體頂上帶、巖鐘和斑巖體、礦體礦化體的地球物理異常標志);預測了找礦潛力,總結了勘查方法技術組合;指出在Ⅰ、Ⅱ隱伏巖體分布區銀(金)鉛鋅礦床的下部有尋找斑巖型鉬、鎢、銅礦產的潛力。
地質與勘探雜志要求:
{1}來稿的中文題目限20字以內,題目字體為宋體三號加粗;作者宋體四號;內容提要、關鍵詞楷體五號。
{2}稿件的作者署名、保密和是否侵權等問題均由作者自行負責。
{3}稿件應論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嚴謹,層次清晰,文字精練,數據準確,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實用性。
{4}文末參考文獻部分不要包含文中沒有提及的文獻,但凡是提及的文獻必須全部列出。
{5}來稿所關涉的課題及向有關人員表示的謝忱等內容,應以腳注①的形式標在正文首頁下方,同時注明課題的批準編號。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