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9-18 16:56:5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醫學神經科學專業,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5-022-02
隨著市場經濟在我國的確立和發展,人們原有思想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行為方式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受到強有力沖擊,經濟利益的巨大誘惑與職業精神的堅守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整個社會包括醫務人員的醫學職業精神越來越談漠,表現為缺乏職業理想信念、情感與責任,重功利漠視生命,重技術輕視人文道德,對待患者缺乏感情和尊重,溝通不暢,致使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頻發。經濟的快速增長,使人們在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的同時也激發了對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需求。國家在加大對醫療衛生硬件投入的同時,對醫療衛生人才的培養力度也越來越大,作為基層醫療衛生事業主要后備力量的醫學專科學生,也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對醫學專科學校而言,如何培養學生的醫學職業精神,使他們不僅獲得精湛的業務能力,更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一、醫學職業精神的內涵及意義
所謂醫學職業精神是指在醫學領域醫務人員應確立的理想和信仰。它表現在對醫學事業的執著追求及在追求醫學崇高的過程中的合作精神和尊重態度,尤其是尊重和熱愛患者的生命,重視患者的權利、人格。尊重患者會促使醫生形成高度的職業良知及職業責任感,容易與患者建立相互信任,在執業過程中得到患者積極配合與理解。
培養醫學生良好的職業精神有利于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提升醫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同時也能夠讓病人得到足夠的關懷,有效地減少醫患糾紛,促進全社會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醫學專科學校學生素質現狀。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專科學校招收的學生整體素質下降卻是不爭的事實,這為學校的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難度。對醫學專科學校來說,要解決這一現實難題,培養符合醫學執業要求的合格畢業生,必須對學生素質狀況進行深入調查了解。據筆者從2009年至今對本校2000多名學生的調查,當前醫學專科生綜合素質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理想信念缺乏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一部分學生出現輕奮斗重享樂,輕集體重個人,輕奉獻重索取的現象,只顧眼前利益而缺乏遠大理想,功利思想嚴重。在筆者調查的學生中,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選擇醫學專業,并不是出于本人對醫學的熱愛,而是出于對醫生這一職業好就業、收入高的預期,缺乏對醫學專業神圣性和特殊性的認識,不能樹立獻身醫學,為醫學事業發展和人類健康而奮斗的遠大報負,容易受到金錢、名利的誘惑。
2、心理素質較差
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有25.6%的學生有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抑郁、焦慮、敵對、偏執等。誘因主要有醫學專業學習任務重、專業教學模式與以往中學時期不同而遭遇的學業適應問題;自我期望值過高與現實落差過大,不能正確看待和承受挫折;與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的同學不能很好溝通,人際關系不和諧。
3、人文素質較差
醫學院校絕大部分專業只招收理科生,學生重理輕文,缺少創造性思維,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較差,不能流暢地書寫日常應用文和醫學文書,不少學生缺乏對社會歷史的了解、現實人生的感悟和人際關系的認知,對周圍的人態度冷漠,團結協作能力差。
三、醫學專科學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現狀
如何塑造醫學生高尚的職業精神一直是醫學教育工作者不斷探討的問題,但現實狀況卻不盡如人意。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醫學院校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中缺乏對其職業特殊性的足夠關注和有效教育,也就是缺少幫助醫學生樹立認知到認同再到自覺維護醫學職業精神的教育教程。
我國的大學教育一直實施文理分科的專長教育,這種體制導致了專業知識教育和人文知識教育的對立,這種對立在醫學教育中更為明顯。醫學院校專業課程的學習任務繁重,相比較醫學本科院校,專科學校學制短,更容易出現專業課排擠公共課,把思想教育及人文教育邊緣化現象,導致無論從課時安排,師資隊伍的培養、科研經費投入上都遠遠不及專業課。而醫學專業課教師在完成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之余,已沒有精力與學生進行廣泛的溝通交流。在這種環境中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往往專業知識和技術的掌握是合格的,但卻缺少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說話生硬、態度冷淡,容易引發醫生與患者之間信任危機,既不利于患者的治療,又容易引起醫療糾份。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每年醫療糾紛發生達上百萬件,由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引起的糾份就占其中的21%,并且呈現逐年上升之勢,這不得不引發人們對醫學教育的反思。
在近年來的醫學畢業生就業招聘中,我們看到了一些可喜的現象。用人單位不再單純關注畢業生的文憑、各種資格證書,而著重考察畢業生的責任意識、誠信態度、溝通能力等,相信這對于推動醫學院校加強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必將產生巨大作用。
四、醫學職業精神培養途徑
隨著我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動,類似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國際商務專業等與國貿有關的各類別、各層次專業都應運而生。然而,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后真正從事與其本科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的,卻少之又少,市場上出現了外貿行業迫切需要大批的專業國貿人才,而國貿專業的畢業生卻無法就業或者不選擇外貿崗位就業的情況,并且這種情況日益嚴重。因此,改革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國貿領域需要的合格應用型人才,逐漸受到各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視,成為近年來各高等院校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而作為人才培養方式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學實踐體系的改革也不斷深入,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實踐教學體系包含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所有實踐教學環節和過程,和理論教學互為雙翼,相互獨立卻又聯系緊密,兩者共同構成了一套比較完整而且全面的高等院校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目前,我國各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可以主要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入手,進行一系列較為完整的改革。
一、發現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
要想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勢必要先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反思,發現其中的不足,然后再對癥下藥。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這個問題:(1)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國內外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培養方法之間存在的差異的對比;(2)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探究市場對本專業畢業生的實際需求及基本要求。
通過我國與美國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筆者認為我國現在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是存在許多比較嚴重的問題的,比如,過分重視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目標較模糊,教學形式相對而言比較單一,教學方法較之于美國的教學方法很落后,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以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不高,一些教學環節得不到最終落實,實習基地也不太穩定等等。這些原因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導致了我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從另一角度而言,也就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失敗。通過這些對比和分析研究,筆者認為,可以從人才培養觀念的改革入手,進而對培養方法進行相應改革,最終使培養模式得到改進、完善。
放眼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結合對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所進行的分析,筆者發現,類似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等經濟管理類專業普遍存在以下不足:實踐教學目標比較單一,與教育部門提出的教育對象層次化、差異化的要求相悖;實踐和理論在教學的時候不能很好地結合;實驗內容比較呆板,缺乏吸引力;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還不夠獨立,實踐教學體系還不夠完善。
除此之外,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在校時的實踐教學環節以及學生課后的學習與訓練來培養的,但鑒于學校實踐教學的培養形式不夠豐富,比較呆板,是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開發的,一定程度上還影響到了學生創新潛力的發揮。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傳統實踐教學主要是實習,但學生實習的機會不多,實習的時間也比較短,再加上實習內容片面、單調,學生實際參與企業活動的范圍受到很大限制和阻礙。
二、明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的最終目標
1.實踐教學應該以學生素質教育為目標
實踐教學,其實就是培養以動手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為主要代表的學生個人綜合素質,與素質教育是具有緊密的內在關聯的。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較為開放的空間,創造動態的場景以及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復雜社會背景,它除了是學生對課堂知識掌握的重要手段,能加深學生對某一門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以外,還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能力,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實踐教學是綜合性的教學,在推進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以及實際操作能力,鍛煉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及不容小覷的作用,而這些,都是課堂理論教學所無法替代的。
2.實踐教學應該以職業技能培養為目標
由于實踐教學具有種種特殊性質,因此,較之理論教學而言,實踐教學更加貼合職業技能培養,因此,實踐教學更應該將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作為目標,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活動和市場輸送更多的合格專業型人才。實踐教學的研究者以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為基本出發點,將為國家及地方經濟建設做貢獻作為最終目標,提出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兩者要相輔相成,共同培養專業型人才,通過對實踐教學內容、模式的一系列改革,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及其個人能力,使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畢業生能適應現代國際貿易活動的情況,滿足國貿活動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服務于國際貿易活動過程。設定這樣的目標,也就意味著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必須從參加國際貿易活動所必備的技能出發,結合現今國際貿易活動的情況以及在活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問題,建立一套能充分體現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技能要求的教育模式和實踐教學體系,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由理論的應用轉向技能的培訓。
三、探究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學方式改革
根據以上的論述可見,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學方式改革迫在眉睫。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實踐教學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呢?在教學課程設置上,我們應該將關注點放在教學結構的建設上,從宏觀上對實踐教學的教學方式進行設計,從“教學體系”這一層面實現教學方式的優化,通過對專業教育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結構的重新規定以及這些項目之間關系的調整,來實現培養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人才的最終目標。從結構優化的角度來看,這種實踐教學體系的結構模式主要為網狀結構模式,縱向和橫向相結合,縱向以教學內容,也就是理論教學、構建知識框架為維度,橫向則以教學方式,也就是實踐教學、培養技能為維度,將實踐教學體系中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形式融入網狀結構中,根據實際的目標進行相應的調整,構建成新的模塊,最終建立起有效、科學、合理的教學組織結構,培養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專業人才。筆者認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實踐能力教學培養結構,應該以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重中之重,將復合性作為核心標準,受托于實際應用能力,建立豐富的多元化課程,通過實例分析研究、企業實地調查、企業名流現場座談、校內模擬、國際交流與合作、高校企業合作、社會實踐以及企業實習等多種方式,組成可為國際經濟與貿易活動培養合格的專業型人才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單中心、單學科的神經科臨床病例討論會可能會存在病種相對單一的缺陷,多中心、多學科的神經科臨床病例討論會可以極大地彌補這種缺憾,北京市神經科臨床病理討論會歷史悠長,參與者眾,對我國神經病學人才培養影響深遠,是一個極好的神經病學繼續教育范例。北京市神經科臨床病理討論會由我國著名神經病學及神經病理學家黃克維教授于60年代初親自倡導創辦,自1978年重新恢復。該臨床病理討論會的程序是:北京各大醫院相繼將自己寶貴的臨床疑難病例及病理資料與大家分享,近年來這種病源已經擴展到上海、山東等外地省市;與會的各大醫院均定期在與會前組織全科醫生集體討論,確定本科對該疾病臨床特點、定位診斷、定性診斷的意見,由本科室的年輕醫師進行匯總、查閱文獻、現場宣讀;臨床病理討論會會上各家醫院相繼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等待最后的病理結果報告;專家進一步分析病情、總結治療中的經驗教訓。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病理科樸月善、盧德宏認為,北京市神經科臨床病理討論會對臨床醫學繼續教育的貢獻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的:充分的會前準備、熱烈的與會討論、高質量的病例提供、每年一期匯編,這也是這種高質量的臨床病例討論會的保證。
北京市神經科臨床病理討論會為北京市的臨床醫師尤其是年輕住院醫師和研究生提供了非常直觀的臨床診斷思路和非常震撼的學習機會,是一種多學科、多中心聯合的醫學教育形式。幾十年來,北京市神經科臨床病理討論會內容涉及廣泛,囊括了神經病學幾乎所有的病種,很多在國內第一次報告的病例首先出現在北京市神經科臨床病理討論會中,如Crow-Fukase綜合征、成人型Leigh綜合征、嗜酸性筋膜炎、艾滋病、CADASIL、血管內淋巴瘤病、正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淋巴瘤、阿米巴原蟲感染及路易包涵體性癡呆等,《北京市神經科臨床病理討論匯編》也已發行至全國,成為深受神經病學專業醫師喜愛的參考讀物。可以說,北京市神經科臨床病理討論會為北京市乃至全國神經病學整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也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神經病學專業學人的成長歷練過程。類似的多中心、多學科臨床病例討論會在全國不同省市可能還有很多。這種多中心、多學科神經科臨床病例討論會還需要繼續堅持下去。
2國際醫學會議的神經科臨床病例討論會是神經病學繼續教育的一個重要平臺
文章編號:1672-5913(2013)18-0001-05
中圖分類號:G642
1 背景
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都產生在不同學科的碰撞和融合中。在自然科學領域,許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有著復雜的學科背景,20世紀1/3的諾貝爾獲獎項目出現在交叉科學領域。計算機學科里很多大科學家也都有著交叉學科的背景,如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其實是個數學家,在經濟、量子力學及幾乎所有數學領域都作出過重大貢獻,他提出的計算機二進制表達正是得益于其敏銳的數學洞察力。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張鈸院士多次在公開講座中提到,經他統計,自1966年美國計算機協會(ACM)設立圖靈獎以來一直到2012年,60個獲獎者中2/3的人都有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專業背景,甚至還有政治等人文科學背景;相反,純粹是計算機專業或相近專業如電子學、無線電學等背景出身的人并不多。由此可見,熟練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識對于在計算機領域作出重要貢獻大有裨益。
高校培養交叉學科人才,一是要引導學生學習不同學科的課程,二是開設一些本身就是多學科交叉的課程。國內高校已經做了大量嘗試,也收到了不錯的效果。2013年,《計算機教育》雜志專門策劃了跨學科教學專題,對國內跨學科教學的實踐情況進行報道。很多高校的一線教學人員都報告了他們在交叉學科教育方面的構想或實踐經驗。
計算神經科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對于促進腦科學、信息科學尤其是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0年3月23-25日,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知名學者齊聚北京,舉行第367次香山科學會議,主題為“神經信息學與計算神經科學的前沿問題”。與會專家探討了計算神經科學的國內外發展情況,指出該學科在國內外都還發展不成熟,我們應抓住機遇建立一流的計算神經科學。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加大科研資助和鼓勵科研創新外,優質的課程教學必不可少。鑒于計算神經科學的多學科交叉特點,許多專業都可以嘗試進行這方面的教學,包括醫學、生物學、心理學、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電子,自動化等,筆者將論述計算神經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的關系以及開設該課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 計算神經科學的特點及其與計算機科學的關系
借助飛速發展的現代科技,人類已經能夠上天入地,但是對于腦的認識卻十分有限。諾貝爾獎得主克里克(Crick)說過:“對我們人來說,在科學研究中沒有比研究自己的腦更重要的了。我們對整個世界的認識都有賴于它。”認識人腦的工作機理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促進神經疾病診療技術的發展,二是提高人工智能的水平。
誠如艾薩克·阿西莫夫(Issac Asimov)所言,“人腦是我們所知道的最復雜的組織”。它有大約1011個神經元,而平均每個神經元要與103~104個神經元相連。雖然這些數字現在看來并非很大(能存儲1T=1012Byte的硬盤在市場上已經很普遍),但問題是計算機硬件是我們事先按一定規則構建的系統,我們對于它每一部分的結構與功能都非常清楚,而人腦卻是一個黑箱。想象一下讓一臺計算機穿越回唐朝,讓那個時代的人們了解這臺計算機的工作原理是一件多么不可想象的事情。
幸運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驗手段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革,我們面對的黑箱正在慢慢變灰。通過這些實驗手段,我們可以觀察到“箱子”的部分內部。然而,只看到大腦內部的一些的結構和它們之間的關系遠遠不夠。唐朝人打開計算機主機蓋,能看到主板、CPU、內存條甚至一些精細的電子元件,但這對于他們完全理解計算機的工作原理還差很遠。他們需要綜合各種技術手段得到計算機內部情況,從硬件問的相互連接關系推斷出馮·諾伊曼設計的體系結構及發展變化,從軟件的功能推斷出算法邏輯,從二進制代碼推斷出可讀代碼。要得到這些結果,只有實驗數據是不夠的,還必須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從蛛絲馬跡中發現數據背后的規律和原則。人腦就好比一臺唐朝人眼中的計算機。計算神經科學就是一門試圖通過理論分析和建模計算的方式理解腦工作原理的學科。
計算神經科學領域的形成始于1988年,Seinowski、Koch和Churchland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計算神經科學領域的“宣言”。從廣義上講,只要是通過建模、仿真等手段對神經科學的實驗數據和實驗現象進行定量分析的,都屬于計算神經科學的范疇。近年來,由于實驗技術的革新和腦科學研究的蓬勃發展,這方面的研究早已不局限于生物、醫學、心理學等學科,很多其他學科的研究人員以各種方式參與到腦科學的研究中,包括數學、物理、計算機、電子、材料等,他們將該學科中的一些定量計算理論引入神經科學并據此研究腦科學的實驗數據和現象。
國外許多著名高校都設有計算神經科學的研究中心或相應專業,包括MIT:CSAIL-ArtificialIntelligence Group;Stanford University:Center forMind,Brain and Compution;Harvard University:Mind/Brain/Behavior Program;CMU/University ofPittsburg:Center for the Neural Basis Of Cognition: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Gatsby ComputationalNeuroscience Unit;Columbia University:BionetGroup。這其中大多數都有信息科學類院系的參與,如MIT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roup就是在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實驗室下的一個組,而Stanford University 的Center for Mind,Brain andComputation由計算機系、電子系、語言系、神經生物系、心理系以及神經科學研究所的教授組成。計算機領域的一些杰出學者也參與了計算神經科學的研究,包括MIT的David Marr和Tomaso Poggio,CMU的Tom Mitchell,Caltech的Pietro Perona,Stanford Universit),的Fei-Fei Li等。這里還不包括大量的以計算機科學、電子工程等為教育背景但主要活躍在神經生理學、認知心理學等傳統神經科學領域的學者。
一方面,計算機科學及其相近領域的研究人員對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貢獻越來越大,已經成為腦科學研究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另一方面,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進展對計算機科學的某些方面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例如,近年來在機器學習領域非常熱門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腦感覺系統層次化結構的啟發,見圖1。其中,圖1(a)為大腦視覺皮層各區域的位置及信息處理通道,圖1(b)為深度學習的框架。
3 面向計算機專業研究生開設計算神經科學課程的機遇和挑戰
相對于醫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專業,面向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開設計算神經科學課程相對容易。這是因為通過本科階段的培養,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在理論證明、邏輯推斷、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基礎更扎實,他們接受醫學、生物、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相對容易;但反過來,讓那些習慣了生理和心理實驗的學生接受一些計算理論方面的知識則相對困難。而相對于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專業,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在模型實現方面有優勢。這是因為現在很多計算神經科學的模型都涉及大規模計算,扎實的編程基礎使得他們在處理這類問題上更加得心應手。這些是面向計算機專業研究生開設計算神經科學課程的機遇。然而我們面臨的挑戰更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論述如下。
3.1 課程定位的挑戰
通過調查一些國外著名大學開設的計算神經科學課程,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課程的立足點都是“理解腦”,以揭開大腦的秘密為目的,而且無論該課程是神經科學、心理學或相關院系開設的(如Baylor College ofMedicine神經科學系的課程Theoretical Neuroscience-Learning,Perception,Cognition,MIT腦與認知科學系的課程Inl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還是交叉學科中心開設的(如UniversityCollege London Gatsby ComputationalNeuroscience Unit的課程ComputationalPerception and Scene Analysis),甚至是一些計算機類院系開設的(如CMU計算機系的課程Computational Perception),都是這樣。
如果在國內高校面向計算機專業開設計算神經科學課程,將課程目標定位于“理解腦”,會存在一定的現實困難。國外著名高校非常注重基礎研究和交叉學科研究,經過多年的發展,他們培養的研究生已經形成了學習其他學科知識的習慣,但國內研究生在選修課程方面則顯得更加功利一些,只選修那些目前對自己有用的課程。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而言,修一門有關理解大腦工作機理的課程顯得比較怪異,這與他們將來從事的IT工作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為此,我們一方面需要從課程體制、培養計劃等方面引導學生重視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課程,另一方面還需要考慮在現階段如何通過課程定位吸引計算機專業學生選修相關課程。
3.2 師資力量的挑戰
交叉學科課程的講授對授課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課教師需要具有交叉學科的研究背景,這樣才能把學科前沿看得更清楚,把問題講得更透徹,但這通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于計算神經科學這一學科跨度非常大的交叉學科而言更是這樣。國內這一學科目前還處于萌芽階段,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相對較少,零散地分布在各自院校的不同院系,而且無論是在哪個院系,他們都是少數派。師資力量的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計算神經科學在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4 應對挑戰的措施
4.1 準確進行課程定位
為了使學生更容易接受計算神經科學這一課程,我們首先需要給這一學科下一個恰當的定義。從狹義上講,我們建議將計算神經科學定義為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能的交叉學科,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圖2所示。人工智能是計算機學科的一個專業方向(這里的人工智能包含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各種智能計算的理論與方法),是計算機科學與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產生交叉的主要領域。相對于計算神經科學的廣義定義,這一定義拉近了其與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心理距離。
針對計算機專業的學生,該課程定位不能只是“理解腦”,還要強調“利用腦”,教師需要向學生強調:一方面人工智能為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提供研究的工具,另一方面后兩者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人工智能等信息領域的技術革新。學生理解了這一點,選修這一課程的積極性才會提高。計算神經科學在計算機專業內并不是一門孤立的課程,它其實要用到很多概率論、線性代數、機器學習、模式識別等領域的知識,與人工神經網絡、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等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計算神經科學與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一些專業課程之間的關系如圖3所示,其中箭頭表示課程間的支持關系。
4.2 有效提高師資力量
一方面,我們要鼓勵教師進行計算神經科學這一交叉學科領域的研究,培養該領域的杰出學者或從國外全職引進一批這樣的學者,這是解決師資力量不足的根本之道。如果在全職引進人才方面有困難,可以通過國家的各種引智計劃引進一批短期工作的學者,讓他們開設計算神經科學方面相關課程,以便有志于此方面教學科研的本地教師參與學習,最終實現課程的本土移植。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嘗試讓多個專業的教師同時講授這門課程。教師一起確定教學大綱,分工合作,各自講授涉及自己專業的那一部分內容并適當向神經科學靠攏。這樣做的優點是較容易找到合適的教師并且每名教師不用花太多精力學習其他領域的知識,缺點是內容會比較散,難以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更麻煩的是教師如果不專門從事計算神經科學的研究,那么對于某些知識點則難以講透;因此這項措施只是權宜之計,一旦條件成熟,我們還是建議由從事計算神經科學研究的教師授課。
5 教學內容的選擇
由于計算神經科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并且分布在很多學科里,因此要求學生將這些學科的課程全部學完后再學這門課程,顯然不現實也不必要。另外,將所有計算神經科學的知識點都在課堂上講解一遍也不現實,這就涉及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
5.1 教學內容精而新
“精”強調對教學內容的篩選,有兩個原則:一是重要的基礎知識必須講到,這些基礎知識包括神經科學、數學、信息論、機器學習等領域的與計算神經科學密切相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才能舉一反三;二是挑選有代表性的專題,如神經元模型、有監督學習、無監督學習等,把每個專題講深入了,才能讓學生體會到這一學科的常規研究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將來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能力。
“新”強調教學內容的時效性。一個尷尬的事實是現在真正稱得上計算神經科學的教材很少,筆者認為最經典的教材要數Peter Dayan和LarryAbbott主編的Theoretical Neuroscience,該教材由MIT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這本教材內容很豐富,基本覆蓋計算神經科學領域內所有的大方向,缺點是內容比較陳舊。計算神經科學近年來發展迅速,大量的經典工作都沒有包含在該教材中。該教材若作為研究生課程教材顯然不合適,因此教師必須總結近年來該領域的一些重要進展,如在頂級期刊(如Nature、Science等)上挑選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并將這些內容歸納到自己的講義中。
5.2 教學內容向計算機科學傾斜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強調揭開腦的奧秘,還要強調這些奧秘對于計算機科學的意義和作用。一方面挑選一些能讓計算機科學發揮重要作用和計算機專業學生體現優勢的內容,如神經信號處理和人機接口,因為這些需要用到較多的模式識別技術;另一方面強調為我所用,挑選一些對計算機科學有用的內容,如稀疏編碼、深度學習等在機器學習和模式識別領域受到廣泛關注的話題。
6 結語
計算神經科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為了響應在國內建立一流計算神經科學的號召,對于科研和教學我們都不能忽視。目前國內有能力開設計算神經科學課程的學校還不多,即使有也只集中在醫學、心理學等院系,其定位一般側重于“理解腦”。長此以往,國內對于腦科學的研究將面臨跛腳走路的尷尬境地,因為腦科學研究的另一任務——提高人工智能的水平將被忽略,因此在工科院系尤其是信息科學相關院系開設計算神經科學方面的課程非常有必要。研究型高校應抓住機遇,從政策上鼓勵工科院系開設相關課程,這對于國內學術界從容應對腦科學革命這一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孫群,張劍湖,李俊民,數學專業設置交叉學科課程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2):29-31
[2]鄭利平,安寧,路強,等,跨學科教學實踐與構想[J],計算機教育,2013(1):3-5
[3]陶飛,程穎,楊金鍵,等,交叉學科研究模式的組織建設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3(1):6-10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4-0191-02
神經生物學是研究神經系統結構、特點及功能的一門學科,是生物學中研究神經系統組織解剖、生理病理等內容的一個分支,被公認為21世紀的明星學科。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科研強國加快了對神經生物學研究的投入。美國于1990年推出“腦的十年計劃”,歐洲于1991年開始實施“EC腦十年計劃”,隨后日本于1996年也正式推出了名為“腦科學時代計劃”的跨世紀大型研究計劃,計劃在未來20年內投入大量的研究經費[1],旨在揭示大腦的工作機制、繪制腦功能圖譜,并最終開發出針對神經系統疾病的臨床療法。在我國,腦科學研究已被列為“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之一,將從認識腦、保護腦和模擬腦三個方向全面啟動。由復旦大學牽頭,并聯合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十幾所高校及中科院研究所,成立了“腦科學協同創新中心”,積極推進腦科學研究和轉化應用,極力促進“上海腦計劃”的實施。因此,作為醫科專業的研究生,有必要學習神經生物學這門課程,了解“腦科學”這一當前熱點研究項目。
一、神經生物學是一門重要而又特殊的學科
腦的結構異常復雜,因而腦科學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21世紀自然科學發展的重點為生命科學,而生命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領域之一又是神經生物學,所以神經生物學的發展前景非常可觀。在醫學界,神經生物學是一門從多層次、多水平研究人體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分化、發育、衰老等規律及神經系統疾病的發生和機制的科學。它是一門交叉學科,涉及神經解剖學、發育神經生物學、神經生理學、分子細胞神經生物學、神經藥理學、精神病學、神經系統疾病等。神經生物學涉及內容相當豐富,同時科學研究成果又是日益更新,這就要求作為醫科的研究生,不僅要全面系統地掌握并鞏固所學基礎知識,更要與時俱進,及時了解相關最新研究成果,更新自己的觀念。
神經生物學是一支普通又特殊的生命科學學科。其普通性主要體現在,它和其他學科的基本研究材料一樣都是動物,從低等的果蠅、斑馬魚,到高等的小鼠、大鼠、猴子、人。而其特殊性體現在,神經生物學的研究器官――腦,是高等生物最復雜的,而且神經元幾乎是最難培養的細胞,所以神經生物學研究需要一些特殊而復雜的研究方法,如神經電生理方法、光遺傳學方法、轉基因方法、系統生物學方法等。神經生物學的最終目的是認識腦、保護腦、開發腦,即認識人類大腦的結構與功能,闡明產生感覺、認知、意識和情感的腦區結構和功能,闡明神經元之間的網絡連接和通訊功能;調控腦的發育和衰老過程,促進大腦健康發育,控制衰老及神經疾病的預防和康復,提高神經系統疾病的預防與診療水平;還要開發腦,即揭示學習和記憶的機制,進一步開發智力。盡管人類關注腦、試圖了解腦的結構與功能已經有了相當長的歷史,并在腦的結構和認知功能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人類對腦的認知及腦的高級功能的認識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尚有一些重大科學命題亟待進行研究,比如意識的物質定義、智能的產生等,因此培養一批優秀的神經科學工作者,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二、寧夏醫科大學開設研究生神經生物學課程的必要性
(一)本校開設神經生物學課程的必要性
國際上神經科學作為一門新的專業和課程正式走進高等院校,是在1966年美國哈佛大學成立神經科學系之后。而后歐美很多高等醫學院校在上世紀70年代也相繼成立神經生物學專業或開設神經生物學課程。而在我國,一些大學陸續開設神經生物學課程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1983年首都醫科大學呂國蔚教授率先面向研究生開設了《醫學神經生物學》課程,之后上海醫科大學為五年制本科生開設了神經生物學的必修課。廣州醫學院也從1996年始開設此門課程,新鄉醫學院于1996年開始為精神衛生專業方向本科生開設神經生物學必修課,同時為臨床醫學專業開設神經生物學選修課,1998年以后又為碩士研究生開設神經生物學課程[2]。這幾年眾多高等院校陸續開始給醫科研究生開設神經生物學課程,于此同時給本科生開設神經生物學必修課的學校也日漸增多。
神經生物系是寧夏醫科大學2010年剛剛成立的一個新系,神經生物學課程也剛開始在生物技術和臨床心理學本科專業試行,目前尚未在研究生中開設。鑒于神經生物學學科以上所述的特點及醫科研究生培養的需要,強烈建議立即為本校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究生開設此門課程。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bstract】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he qualified neurology doctor. Since the time of China's experience of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is not long,many aspects are gradually improving. In neurolog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we formulate the reasonable training and strict appraisal system,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help students establish the ability of neurology disease diagnosis and methods of clinical research,and establish the correct ethics. In this paper,we summarize the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work in our department,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other departments.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Resident standardized train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中圖分類號】R24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4-0670-02
目前,國家衛計委已正式發文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且將專業性臨床醫學碩士的培養在臨床部分的培訓內容參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內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對于培養合格的高水平醫學事業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醫師成長道路上的重要階段,有助于醫療衛生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雖然經過大學期間的理論和實踐學習,醫學生大學畢業后尚不具備獨立開展醫療工作的相關能力?此外,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擴招,以及市場經濟的影響,醫學生在實習期間學習熱情和求知欲逐漸減低,迫于就業找工作?考研等壓力,實習質量下滑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其臨床思維?理論及操作能力薄弱[1]?因而,與國際接軌,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成為一條有效途徑,有助于本科本科教育與具體臨床工作間的“脫節”問題?規范化培訓期間的臨床理論與技能培訓是否扎實,關系到今后的獨立工作能力,甚至終生的職業水平?高質量的規培生教育不僅有利于醫學生自身的水平提高,還能拉動整個醫療教育體系的提升[2]?
既往,不同的醫療機構均有各自的培養模式和方法,加之各地醫療水平發展的不均衡,導致規培醫師培養缺乏統一標準,教學質量難以把控?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是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重點學科以及國家衛計委批準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十分重視教學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本文中我們結合自身實際,就神經內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實踐進行探討?
1. 神經病學規范化培訓現狀
神經病學作為一個獨立的二級學科,具有自身的特點,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普遍反映較難,突出表現在神經解剖知識的缺乏,包括腦?脊髓?外周神經系統解剖不熟悉,相同癥狀可能有多個部位病變導致,比如單個肢體的癱瘓可能由于支配肢體的周圍神經或者大腦皮層的病變引起?剛剛進入神經內科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學員存在專科基礎差,不能準確而全面地進行神經系統查體,也不具備系統的神經病學臨床診斷思維[3]?我國傳統醫學的教學模式是由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兩部分組成,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問題[4]?根據患者臨床表現,運用神經病學和神經解剖學的相關知識進行診斷和進一步的治療,是一個逆向思維的過程,需要進過科學而嚴格的培訓,多看病人,多實踐,才能掌握神經科疾病的診治?
2. 培訓目標
根據《重慶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使的規培學員在完成培訓計劃后,能夠系統地掌握神經病學疾病相關的專業理論?專業知識和專科操作,建立正確的神經科疾病診斷思路,了解疾病的國內過新進展,能夠獨立診治神經科常見病多發病,同時具備一定的科研和教學能力,能夠查閱國內外臨床文獻,初步設計簡單臨床課題,成為高素質?有發展潛力的醫師?
3. 培訓內容
3.1 神經科專科臨床能力培訓:通過分管住院床位,提供足夠病種和工作量,首先讓規培醫師系統掌握專科疾病的病史采集?神經病學專科體格檢查?病歷文書書寫等基本臨床技能?強化基礎知識,如神經解剖?神經生理及神經藥理學知識?在具備以上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掌握神經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原則,包括腦梗死?腦出血?癲癇?顱內感染?帕金森?多發性硬化?老年性癡呆?脊髓疾病?吉蘭巴雷綜合征?重癥肌無力?多發性肌炎等,熟悉其病因及發病機制?熟練掌握腰椎穿刺這一專科基本操作技能,并熟知其適應癥?禁忌癥,能夠閱讀頭顱及脊髓CT?MRI影像學資料及報告,能夠閱讀肌電圖?誘發電位?經顱多普勒超聲?腦電圖報告?經過培訓后,能夠全面準確地采集病史,正確地進行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和神經科專科的腰椎穿刺及前庭微量冰水實驗,規范地書寫神經科專科病歷,有針對性地選擇必要的實驗室和影像學輔助檢查,正確閱讀和分析檢查結果,從而掌握本專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同時,還需要培養危重?疑難病的診療就治,培養臨床水平,讓學員掌握神經科危急重癥,如重癥肌無力危象?高顱壓等的處理,初步掌握呼吸機的使用?
3.2 臨床科研能力培訓:許多規培學員只是忙于病歷等醫療文書的書寫,沒有得到臨床科研方面的能力培養?規培學員無法進行發病機制相關的基礎實驗,但是仍然需要結合臨床實際培養科研思維能力,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態度,學會文獻檢索方法以查閱國內外醫學文獻,學會臨床綜述的寫作,熟悉專科的常見專業英文詞匯,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3.3 教學能力培訓:學習一定的教學方法,能協助本院醫師完成實習醫師的帶教活動?
3.4 醫患溝通及人文素質培養:當今大環境下醫患關系緊張,有效?及時?全面的醫患溝通對于防范和化解醫患糾紛具有重要意義?神經科多種疾病具有病情復雜?危重及預后不佳的特點,因此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和人文關懷必不可少?
4. 培訓方法
4.1通過入科教育,規范神經系統查體?雖然規培學員在本科教學階段接收過神經系統查體的培訓,但是當他們結束課程學習后,大多已經遺忘?由于神經科查體的專科性和復雜性,有必要對學員再次進行查體培訓?每一輪規培學員進入科室后,由總住院醫師負責集中進行入科教育,其中包括全面的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給每位學員分發體格檢查提綱,內容包括意識障礙?語言障礙?顱神經?運動系統?感覺系統?反射系統?腦膜刺激征的檢查,以規范化的手法進行演示,同時講述各種異常特征的意義?
a) 實行學員固定專人指導?采用類似研究生培養的導師制度,指定專門的本院醫師擔任一
名或數名規培學院的指導老師,在整個病房輪轉期間,負責學員的培訓工作?學員不必頻繁的更換醫療小組,跟隨指導老師的醫療組?指導老師多提供學習?操作機會,規范查體和操作手法,嚴格要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指導MRI?CT?腦電圖?肌電圖等輔助檢查結果的閱讀,指導學員進行定位與定性診斷,及時審閱和修改病例?
b) 科學進行輪轉安排?除了在普通醫療組進行醫療實踐活動外,還需要安排急診?門診實踐?規培學員沒有獨立進行門急診資格,需要在上級醫師帶領下參與?同時安排ICU病房輪轉,讓學員通過主管危重癥患者,識別顱內壓增高?腦疝?重癥肌無力危象?意識障礙?癲癇持續狀態等神內科急癥的臨床表現和處理?安排影像科?電生理輪轉,初步掌握顱腦和脊髓MRI?CT,腦電圖?肌電圖的閱片和報告解讀?
c) 開展多種多樣的臨床教學活動?科室固定時間安排了每周一次的規培生專題講座,每一次授課安排一個專題內容,涵蓋了神經系統體格檢查?定位診斷?腰椎穿刺?中樞神經影像學?神經電生理?TCD?腦血管病?癡呆?癲癇?帕金森病?眩暈?意識障礙?脊髓病變?周圍神經疾病?重癥肌無力?肌病?重癥評估?神經康復等內容,每周安排一次教學查房,每周進行疑難病例討論,力求給學員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5. 考核方法
嚴格考核制度,在勞動紀律方面嚴格出勤考勤,工作日每日上下班進行考勤,引入指紋考勤的方式可以客觀?準確地進行考勤?規培學員如實填寫培訓登記手冊,指導老師逐項簽字,科主任審核?輪轉結束前,由科室和醫院教務處組織考核?科室考核包括操作考核(神經系統查體?腰穿等),病歷質量考核,業務水平和醫德醫風評價(分別由帶教老師?規培學員之間?護士評價);教務處考核主要是理論知識閉卷考試?
6. 結語
提高神經內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水平對于培養合格神經內科醫師具有重要意義?在培訓過程中必須加強規培學員的“三基”培訓,讓學員有更多機會參與臨床實踐,包括疑難病例討論?危重病人搶救,培養其獨立思考和處理病人的能力?同時必須嚴格遵循輪轉時間的規定,避免隨意性?另一方面,還需要通過一系列激勵機制進一步提高帶教老師積極性?在我國,神經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誕生的時間不長,在實踐的基礎上,建立并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神經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持續改進,培養既有扎實臨床功底,又有高尚醫德醫風的醫學人才,最終將有利于廣大患者?
參考文獻
[1] 陳君. 醫學生臨床實習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27(10):41-43.
一、醫學留學生神經內科臨床實習所面臨的問題
留學生有一些不同于本國學生的特點:(1)文化背景:我校招收的醫學留學生主要來自印度,他們普遍使用的印式英語有其自身的構音和表達特點,與國人從小就接觸到的美式或英式英語的發音存在較大差異。而絕大部分學生完全不懂漢語,這導致了師生之間語言交流障礙。(2)學習能力方面:留學生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也存在極大差異,知識結構參差不齊。(3)臨床醫學教育,臨床實踐是最重要的教學環節。留學生的課間見習、實習等都要在醫院醫療環境中進行,學生交流的對象是病人,這對于那些不具備漢語條件留學生來說,僅從帶教老師那里獲得信息,很難完成學習任務。
目前,我院神經病學教研室教師梯隊的學歷層次較高,均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具備一定的專業英語帶教條件。作為醫學專業教師,當務之急是建立留學生神經病學臨床實踐質量標準,更好地指導臨床教學實習。
二、解決醫學留學生的神經內科臨床實習問題的對策
為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國內外學者提出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為此,我們探索了幾種可行的解決方法:
1.教師培訓經常化。留學生教育,教師是關鍵。為此,我們盡可能加強教師隊伍的英語水平,尤其是口語水平的訓練。具體措施有:(1)創造留學生教育氛圍。堅持每周在科里開展教師英語讀書活動及組織青年教師、研究生進行晨讀,強化教師口語的訓練,在授課中應盡可能使用簡單易懂的詞匯和句型。(2)堅持分層帶教。為了讓教師樹立信心,科主任和高級職稱教師定期進行英語教學查房;青年教師床旁帶教、組織留學生病例討論、英語小講課和參加醫院統一組織的留學生專題講座活動,教學相長,不斷提高英語教學能力。(3)堅持“請進來和走出去”。科主任曾由天津醫大選派赴英國鄧迪大學研修,系統學習世界高水平醫學院的教學理念、方法,提高留學生和醫學生的授課質量并與國際標準接軌,同時在神經科病房和卒中單元參觀學習,通過學習對英國的醫學教育體系、醫療體系和神經科的工作有了深入、系統的了解。通過以上努力,目前已逐步在教研室培養出了一支專業素質高、外語教學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2.教學內容現代化。全程英語教學模式決定了英文教材的選用。目前國內沒有適合的英文版神經病學實習教材,所以,在教學的同時,結合國內臨床醫學教學內容及我們在多年臨床工作中積累的案例,教研室組織編寫了內容豐富、知識前沿的神經病學留學生英文教學提綱和實習講義。
3.帶教方法多樣化。在診療過程中會涉及許多很難理解的神經解剖學基礎知識,這也給臨床神經病學的實習帶來了困難。為此,我們采取了很多方法:(1)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它是以計算機作為教學媒體和教學手段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通過多媒體技術,將神經解剖學知識、神經系統查體、腰椎穿刺等神經科基本操作、神經疾病的常見臨床癥狀體征等直觀地進行動態演示,進行模擬教學訓練,使他們能盡快地了解和掌握疾病及神經病學臨床技能。(2)對留學生實習教學的難點——神經系統查體,通過電子模擬人在神經系統查體中的運用,幫助學生學習神經系統查體等基本技能。(3)編寫了適合留學生書寫的神經科英文專科病例,通過病例書寫,強化神經系統疾病的病史、癥狀體征的學習。在學生問診過程中,組織英語口語較好的中國醫學生參與到留學生教學中,采用“一對一”幫扶模式,中國醫學生作為患者與留學生之間的“橋梁”。此方式不僅能進一步加強留學生與患者的溝通,同時還能提高中國醫學生的專業英語素養及交流能力。(4)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模式。PBL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方式,即互動式教學模式。實習中以鍛煉學生臨床思維為主,穿插典型的病例分析,以個體病案來揭示普遍規律,并適當地介紹新進展,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思考,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4.完善留學生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建立適合留學生技能培訓量化標準及臨床實習質量考核標準
(1)技能培訓量化標準。在留學生教學過程中,完善留學生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內容包括病歷書寫、專業基本技能、病案分析、人文能力(漢語能力、與病人交流能力、實習紀律等)。(2)實習質量考核標準: 通過實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和急救處理;在技能訓練方面,掌握神經科病例的書寫,神經系統檢查和定位、定性診斷原則,神經內科常見病的概況,CT和MRI閱讀;示教腰椎穿刺步驟,理解腰椎穿刺基本過程;能對病史、檢查結果、病情變化和診療經過做出簡明扼要的綜述病歷整理;另外,對留學生的漢語能力、與病人交流能力、實習紀律等做出評價。
目前留學生醫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是醫學院校的責任,也是中外醫學院校極為重視的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以身作則,親身示范如何與患者更好地溝通,尊重患者的隱私,邀請經驗豐富的老醫生給留學生做講座,介紹他們從醫以來的心得和體會,培養學生高度的責任心和良好醫德。
我們在帶教過程中,應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能時刻跟隨醫學發展的步伐,做到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為以后的從醫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Khoo EM. Teaching methods used in primary care. Malaysian Family Physician.2008,3(1):42-44
[2]裘曉華.《診斷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探索和實踐.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6(2):86-87
1 充分做好課前準備
不能認為學生們都上過神經病學大課,有了理論知識,故每次見習前不需要準備,只要讓學生看一下神經科典型病例,對病情進行講解即可。學生對每次見習的目的及內容如不能掌握,就會影響對神經科學習的興趣。我院神經內科見習一共3次,每次3學時。充分安排3個小時見習時間,同時每次見習課前認真閱讀實綱,了解本科病例,掌握全科有神經系統陽性體征的患者,耐心做好說服工作,使其配合教學。神經系統查體很重要,每次見習都要重點演示神經系統查體,讓每位同學有動手的機會,并及時指出不正確的地方。
2 培養學生對神經病學的興趣
首先告訴學生,神經病學具有與內、外、兒、婦科學相同的二級學科地位,與神經生物學、神經解剖學、神經遺傳學等十幾門神經科派生學科的發展互相滲透、互相推進,因此未來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正如許多科學家預言,未來社會是腦科學社會。應提高學生對神經病學的興趣,激發在本科見習中求知的欲望[1],同時對行為、語言、情緒、注意等腦的高級功能的臨床表現進行分析,并進行有關量表測定,如MMSE(智能量表)、ADL(日常生活量表),從而激發學生們對腦的高級功能產生濃厚的興趣。
3 用理論指導實踐
神經科學習的第一步就是神經系統查體,它是神經科入門的關鍵。見習第一次課時我們即系統講解神經系統的檢查方法、步驟和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隨后選擇兩位病情較輕、能配合的患者,讓同學分組當場練習,要讓每位同學有當場練習的機會,以便及時糾正錯誤,使人人過關。如:查眼球的運動時,檢查者手指應距離患者60 cm,并通過Ⅲ、Ⅳ、Ⅵ顱神經的檢查講解如何判斷周圍性、核性、核間性、核上性眼肌麻痹;查角膜反射時,讓患者向一側注視,檢查者用捻成細束的棉絮輕觸其角膜,由外向內,注意不讓見之;腱反射檢查時,患者必須兩側肢體姿勢一樣,叩診錘力量一樣,檢查結果才準確。反過來讓同學們對照書本進行比較,實行“學習―實踐―再學習”的模式,讓每位同學熟練準確的掌握基本功,為以后的臨床實習打下基礎。
4 初步掌握臨床逆向思維,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學生在理論學習時,首先是學習病因、病理,由此引出臨床表現、治療及預后。而臨床中是從臨床表現、體征,反過來對疾病進行診斷。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包括定位診斷和定性診斷。定位診斷主要靠神經系統查體。定性診斷則是根據神經系統定位,在結合年齡、起病形式,與基礎學科,如解剖學、病理生理學等廣泛聯系,由此得出疾病的診斷。在見習中應有意識地把臨床表現和診療與有關解剖、病理生理、藥理學等基礎知識聯系在一起講解,使學生們融會貫通,由最初的死記硬背轉化為理解式記憶。例如肝豆狀核變性基本病因是銅代謝障礙,由此產生大量的銅沉積于全身各組織器官,而沉積于神經系統最常見于基底節,故震顫為神經系統最初表現。治療包括減少銅的吸收及促進銅的排泄。
5 重視病例討論,充分利用其它途徑的教學素材
近年來通過臨床教學發現,病例導入式教學較之傳統教學在提高醫學生臨床能力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值得在醫學院校推廣[2]。通過病例討論可培養學生通過學習神經系統的有些重要體征來掌握神經病學專業知識。但有時帶教時會沒有典型病例。可以通過其它途徑來了解臨床癥狀和體征:(1)病例討論:課堂上所講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一定的距離,為了更好掌握,應進行病例討論,養成學生主動思考的習慣,這樣學生可將學過的知識進行廣泛聯系,提高綜合分析的能力。(2)以其他病種的體征來代替。如無“脊髓灰質炎損害”的病例,可用“肌萎縮側束硬化”代替,同樣表現為脊髓前角損害。(3)多媒體教學具有復合性、控制性、交互性、非線性的優勢,通過多媒體教學可形象生動、直觀地演示某些典型病例。
參考文獻:
[1] 周昌菊,宋美玉.科學教學與創新思維[J].實用預防醫學,2003,6:34.
[2] 魯 明,肖衛忠.病例導入式教學在提高醫學生臨床分析能力方面
學科創新意識相比匱乏
未來,學科建設到底會朝著哪些方向發展?
艾倫伯格以他的本職學科――神經外科的發展趨向作答。他表示,在美國,神經外科的學科建設呈現出四種蓬勃發展走向。
第一,神經外科治療領域逐步擴大延伸。以血管內治療為例,以往血管內治療通常由放射介入醫生完成,現在則多由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專家協同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神經外科的介入以及術式、路徑的創新無不為患者提供了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極大提升了患者的中遠期治療獲益。
第二,創新治療方式為學科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力。艾倫伯格舉例明示,在功能神經外科領域,目前國外專家可選擇腦深部電刺激術治療帕金森癥、抑郁癥和強迫癥等患者,使治療效果顯著改善。“這種基于微創的生物學治療有望成為學科發展的主流。”
第三,醫生價值得到重新優化分配。神經重癥監護室曾經是神經外科醫生的重要“陣地”之一,而當前,神經重癥科醫生將在其中逐漸承擔起越來越關鍵的責任使命,因為他們可以為患者提供更專業化的醫療照護,乃至臨終關懷。
第四,在借助科技力量、順應疾病譜變遷的背景下,需要及時調整學科發展方向。伴隨醫學科技進步,美國的創傷性神經損傷的治療收效以及功能康復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語,治療需求也逐年增加。“這也將成為各家醫院醫療實力的重要體現。”
美國華盛頓大學旗下成立的脊柱中心就是很好的例證。據悉,華盛頓大學脊柱中心業已成立十數載,簽約醫生來自神經外科、骨科、康復科、疼痛科、心理科等專業,時下不僅為患者提供臨床整合式服務,而且傳統的開放性手術逐漸被微創手術所取代,患者的治療、康復效果以及安全性均更為理想。
會上,一位老專家在聽及國外神經外科學發展現狀時表示,中美兩國相比,對同一病種的治療效果可能并未存在太遠差距,然而中國學科建設的創新能力卻明顯滯后,“基本上是隨著人家走,多一些創新意識與轉化能力是當務之急”。
在創新意識相對匱乏的同時,缺乏高品質、規范化的專科醫生培養也成為學科深入發展的掣肘要素。
據悉,在美國的26個專科住院醫師培訓項目中,神經外科學位列其間,而神經外科住院醫師的招錄也因“最高的準入標準”而聞名。目前,全美僅有110個醫療機構具備神經外科住院醫師的招錄資質,每年的招收名額約180個,每個醫療機構年招收人數不超過兩名。無疑,寧缺毋濫、嚴格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成為神經外科固守行業領頭羊地位的基石。
此次,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選擇與美國華盛頓大學開展聯合診療中心,在認可對方學科發展實力的同時,正是看重了美方的高端專科醫師培訓能力。
而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工科背景”以及神經外科醫療水準也恰恰是美國華盛頓大學最為欣賞的特質。艾倫伯格將此次“聯姻”界定為“強強聯合”,他透露,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和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將互為神經外科住院醫師的海外培訓基地,每年兩家醫院將互派神經外科住院醫師接受專科培訓。
創新轉化能力需合力篤實
神經外科是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重點發展科室,隸屬于清華大學臨床神經科學研究院,由腦血管病中心、脊柱脊髓中心、功能神經疾病中心、膠質腫瘤綜合征治療中心、顱底腫瘤中心、神經內鏡中心、神經創傷中心七個疾病單元組成,坐擁200張開放床位。科主任為國內享有聲譽的神經外科專家王貴懷,首席專家為現任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副院長的王勁。
王勁是我國神經外科事業開拓者王忠誠院士之子,回國前已是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外科教授。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開業之初,他放棄了國外優越的工作與生活條件,毅然加盟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促進國內神經科學發展,開展轉化醫院是王勁的回國創業夢想。他相信,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可以助他完成多年未能實現的醫學夙愿,“我非常希望能夠借助清華大學的強大理工學科和生物學系優勢,踐行學科協同創新。”王勁將目光瞄準了轉化醫學。
在國外工作20多年,使王勁對醫學事業抱有更多的思考與設想。對于腦積水分流手術,他發現,國外的手術分流閥既無法精準測量手術患者的顱內壓,也無法準確告知流量,而國內相關設備絕大多數自國外引進。“目前,各國學者對這一問題都無有效的解決方案。”
當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向他拋出橄欖枝時,他毅然決定回國。目前,他帶領團隊與清華大學理工科、生物醫學系的學者溝通交流,希望盡快找到解決之道并應用于臨床。
人存于世,位置感和導航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在導航時,我們的位置感會與基于運動和對先前位置認知所形成的距離感相互聯系起來。
而早在上世紀70年代,奧基夫就找到了大腦中海馬區(大腦中與記憶相關的區域)的一群特定細胞,它們在一定的空間位置就會活躍起來,被稱作“位置細胞”。“位置細胞”能夠發揮定位功能,不同的“位置細胞”在不同的位置興奮,從而在大腦中構成了一幅關于周邊環境的“地圖”。奧基夫的博士后莫索爾夫婦在2005年發現了另一種對空間位置有反應的神經元――“網格細胞”。這種神經細胞的興奮能形成坐標系,可以精確定位和尋找路徑。這兩組細胞群結合,就能夠在大腦中清晰感知出我們所在的位置以及指導下一步我們的行動會采用何種路徑。
3位科學家對細胞醫學的貢獻,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給以高度評價:這項研究成果“解決了困擾科學界幾個世紀的難題,揭示了大腦如何創建周圍空間的‘地圖’,如何在復雜的環境中定位路徑。對大腦定位系統的認知,可能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人類大腦空間記憶的中樞機制。”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關于獲獎成就的聲明中還指出:“感知位置和導航能力是最基本的大腦功能,對位置的感知能夠令人知道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自己與周圍物體的關系,人類正是依靠這些空間能力才能在環境中識別、記憶并辨別方向。他們的研究促使更多的科學家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哺乳動物身上發現‘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組成的定位系統,而對定位過程的研究,也為揭示大腦在認知過程中如何計算開啟了新的途徑。
腦功能障礙是最常見的殘疾原因,但卻一直未能發現有效的防治方法,在很多腦疾病中都有空間記憶功能受損的影響。以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為例,海馬體和內嗅皮層經常在早期階段受到影響,導致患者常常迷失方向。了解大腦的定位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從機制上去了解這類患者的記憶是如何喪失的,而且這一發現還能為防治阿爾茨海默病提供線索。”
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伊鳴曾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解剖與發育生物學系神經科學專業學習。奧基夫獲獎后,作為獲獎者的學生伊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以視頻的形式還原了奧基夫的實驗:大鼠在一個箱子里自由活動,電極被埋置在大鼠海馬腦區,大鼠在活動中,每經過一個特定區域,一個海馬神經元(位置細胞)就會開始發放動作電位,與此同時,記錄神經元放電的設備閃爍燈光,并發出“呲呲”的放電聲音。伊鳴說:“當前,奧基夫在上世紀70年代基于動物研究的這個核心理論已經在人類身上被證實,例如,近期采用大腦成像技術研究以及對接受神經外科手術的患者進行的研究表明,‘位置細胞’與‘網格細胞’同樣存在于人類大腦中。因此,對于大腦定位系統的了解或許會幫助我們理解某些疾病中空間記憶缺失的具體機制。”
“師徒三人”同獲獎
約翰?奧基夫在幾周前剛剛在挪威首都奧斯陸獲得卡夫里獎。在接到諾貝爾獎官方媒體采訪電話時,時年74歲的奧基夫驚嘆道:“我簡直像在月亮上了!”對于與他分獲獎金的莫索爾夫婦,奧基夫贊賞有加:“我們相識了很多年,他們當時的工作已經卓有成效,注定是這一領域的明星。”
約翰?奧基夫在某種意義上是莫索爾夫婦的導師。愛德華?I?莫索爾在接受電話采訪時表示,他和妻子分別在奧基夫的實驗室學習過3個月和1個月,并從奧基夫那里獲得了對單個細胞進行記錄的一對一訓練,“在他實驗室度過的3個月,是我這輩子最有效的學習經歷。”愛德華?I?莫索爾激動地說。莫索爾夫婦接到通知電話時并不在一起,但在分別接受諾貝爾獎官媒電話采訪時,幾乎一致表示,能獲得這項殊榮,離不開學校、資助者以及實驗室其他成員的共同努力。
據官方數據顯示,莫索爾夫婦是第五對同獲諾貝爾獎的夫婦,而莫索爾女士則是第45位獲獎的女性。她表示:“能夠在科學上攜手走得如此之遠,主要因為我們都熱愛隨時隨地隨性討論,用能想到的任何方法把有趣的問題付諸實驗,而不是為了研究一個問題而計劃著開個研討會。相反,我們每天都能開個愉快的早餐會。”
John O'Keefe
約翰?奧基夫
出 生 1939年美國紐約
國 籍 美國/英國
研究領域 神經科學
任 職 倫敦大學學院
獲 獎 霍維茨獎 (2013)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4)
May-Britt Moser
梅?布萊特?莫索爾
出 生 1963年
性 別 女
國 籍 挪威
研究領域 心理學、神經科學
任 職 挪威科技大學卡夫利科系統神經科 學研究所和記憶生物學中心創始主任
獲 獎 霍維茨獎 (2013)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4)
Edvard? I? Moser
愛德華?I?莫索爾
出 生 1962年挪威
國 籍 挪威
研究領域 心理學、神經科學